專欄明采

[情感話題] 當外遇在我家

根據統計,近三分之一的離婚是因為外遇。身處在隨時都可能面對婚變的時代,了解婚姻質變的原因,也許能在警鐘響起時,看見一絲補救或修復的希望。

婚姻為何質變?

「起先有人告訴我的時候,我完全不相信會發生這種事,還動了肝火…後來證據愈來愈多,不由得我不信,那種因為『不敢置信』而產生的心痛才一天一天地巨大起來…捧著血淋淋的心,深深的懷疑著,人心,究竟是什麼做的?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性…」—王瑞琪《終於學會愛自己》

「…她承認交男朋友了。我們理智的談論著,彷彿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…雖然我已有心理準備,但在那一刻還是感到被重擊得眼冒金星……但這種扭曲的冷靜,很快就被雙方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所淹沒……」—利貞《不單單是爸爸》作者之一

在容易受到誘惑、價值觀混淆、工作形式造成家庭產生時空距離的今天,婚姻顯得特別脆弱。中外媒體上的外遇新聞沒有停過,影劇版、社會版炒得沸沸揚揚,甚至登上頭版。這些事件總能滿足大家的「偷窺慾」,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;也因置身事外,大家都抱著幸災樂禍的僥倖心理。但如果有一天,外遇發生在你家,那就是晴天霹靂,美好世界崩滅的開始。

外遇是婚姻中所面臨最嚴峻的考驗,它破壞親密關係的重要基礎—信任,因此需要很大的力量去面對;它造成的傷痛,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療癒。外遇很容易導致情感破裂,造成離婚。根據統計,九十八年平均每天有一五六對夫妻離婚,其中因為配偶外遇就佔了三成。

女人外遇,渴望被溫柔的對待

過去,外遇通常是男人的專利,如今,女性外遇的比例也愈來愈高。

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理事長林蕙瑛,二十一年來在《自由時報》撰寫「家庭診療室」專欄。她長期觀察,過去大多是太太來信,說丈夫有外遇不顧家,對太太不理不睬,「都在抱怨、忍受,很少提及離婚,終究還是希望丈夫回頭,」她回顧。但近十年,「都是女生寫來,說我有美好的外遇,對方可能不結婚,自己又沒勇氣離婚,很怕兩邊都失去,」林蕙瑛分析。女人外遇,通常都是婚姻早已亮起紅燈,外遇對象不見得比老公條件更好,而是更溫柔、體貼。

外遇也不只會發生在某種類型的人身上,而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可能。許多原本愛家、愛老婆孩子、完全和不忠、出軌沾不上邊的好男人,竟然也跳進外遇糾葛,更令配偶覺得加倍錯愕、受重創。

教授兩性關係的婚姻諮商專家王瑞琪,就經歷過一場自打嘴巴的婚變。她在《終於學會愛自己》一書中描述,一向相信忠厚老實、潔身自好的前夫,不會像一般台商一樣禁不起誘惑包二奶。她自認也努力溝通、維繫婚姻,還曾驕傲的分享自己分偶狀態下,維持感情的「成功」經驗。沒想到,前夫還是抵擋不住人性的脆弱,王瑞琪才開始誠實認清自己對婚姻的天真,從前夫外遇造成的價值系統大崩盤,重拾自己。

男人外遇,追求被肯定的感覺

外遇和婚姻關係不佳、溝通出狀況有關,但不必然是因果。男人面臨中年危機,想尋求改變,會做出以往不會做的事。追求外遇的刺激,除了性的需求,還希望自己有被需要、被崇拜、被肯定的感覺。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想暫時逃避生命中的難題,或是重溫青春期。他們不完全了解外遇行為對另一半會造成怎樣的傷害,但「八○%的男人外遇後其實並不想放棄家庭,」專研外遇的台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觀察。

在金融界事業有成的楊大維(化名),曾經陷在外遇泥沼中六年之久。儘管他強調自己「一輩子最大的好運就是找到那麼好的老婆」,但是從太太忙於照顧孩子,讓他感覺被忽視,半夜睡不著想有人「陪他講話」,到「找到一個時間更多的人來陪伴,隨時可以分享心裡的痛苦,每天找到零碎時間就找她聊天,下班後可以在一起四、五個小時,愈聊就聊出了問題。」

對四十四歲的廖仁杰(化名)而言,工作、家庭、妻子、孩子都好,經濟也沒負擔,人生彷彿了無遺憾。但太太在孩子出生後就不喜歡性,房事頻率愈拉愈長,他認為自己對性的需求很正常,開始覺得是否該為自己活。「齒輪每天在轉,很想偶爾轉出去、出軌一下,但自己又不是那個『咖』,很不踏實、很悶、很難受,」他說。直到在一個聲色場所,認識一位年輕的小姐,「她的青春肉體很吸引我,我們有肢體接觸,但沒有上床。她是我的情慾對象。但有一朵烏雲,不時飄到頭上。」他很痛苦,也對妻小很愧疚,怕說出來會失去一切。不久,他懸崖勒馬。

人性的黑洞

外遇曝光就好像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,殘酷的揭露了各種潛藏在婚姻中的祕密、雙方意識到、但不敢或不知如何去面對的問題,再也塞不回去。

但有時,外遇牽涉到人性深層、來自原生家庭的「內心黑洞」,和婚姻、親密關係好不好無關。擅長處理兩性、婚姻諮商的精神科醫師鄧惠文,就治療過一對婚姻沒有問題的夫妻。先生外遇後,太太哭著問他:「我做錯了什麼?」先生說:「問題就在於你完全沒有錯!」

深入探討才發現,先生小時自覺不被疼愛,潛意識中覺得要乖,大人才會疼他;一輩子各方面都很乖,但「外遇讓他覺得『我可以做壞事』,兒時的委屈因此得到一種滿足、一種釋放,」鄧惠文分析。「去了解外遇是人性的黑暗面在發病,除非你的婚姻關係很爛,否則發病了,不要害怕,」鄧惠文鼓勵另一半有外遇的人,把它攤開,尋求適切的協助。

對許多人來說,配偶外遇的殺傷力太大,尤其在發現後初期,摧毀的不僅是對人、對家庭、對親密關係、對承諾的信任,更衝擊自我價值和自信。

負面情緒的雲霄飛車

先是要面對排山倒海、自己都不了解、無法控制的情緒反應。「遭背叛的震驚、憤怒、恐懼、心痛、不甘……全部都混在一起,你沒有辦法分析,好像搭上滿載負面情緒的雲霄飛車,」曾和先生相愛相知二十年的沈蕾(化名)形容得驚心動魄。

先生坦承外遇後,她前一刻痛得想立刻離去,又害怕失去情感上長久的依附;下一刻又對過去的美好萬般不捨,顧及孩子,想盡辦法要挽回。「好像每天不斷在做決定,跟自己拉扯,」沈蕾回憶。

隨之而來的,還有心理面的衝擊。外遇一方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,很容易指責另一半在婚姻中的不是,更使另一半淹沒在重重的自我失落中。諮商心理師成蒂輔導配偶外遇的女性成長團體長達十四年,她觀察,「台灣女性將婚姻看成是自我價值很重要的來源,也是自己成功與否、有無自尊的重要因素。」所以,對女性來說,除了面對伴侶外遇,還要面對社會的壓力或評價,「別人會認為你沒有做好,所以對配偶外遇要負較大的責任,」成蒂表示。當男人說自己不快樂所以外遇時,大部分女人都啞口無言,覺得是自己的錯,也很難不讓他離開。

這個時期身體也開始對這股巨大壓力產生反應。許多配偶外遇的人起初容易失眠、食不知味,每天渾渾噩噩,不是狂瘦就是暴胖,而且九○%爆發憂鬱症。很多人會以酗酒、服食安眠藥等方式來麻痺、傷害自己。

女性的支援系統比較緊密,而且會主動求援。但是對平常就不擅長抒發自己情緒的男性而言,太太外遇所受的傷害更大。他們較少主動求助,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經常被請到急診室問診,面對那些喝醉酒、跌倒的男性,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因睡不好覺、心情不好、常喝悶酒。社會價值觀讓男性覺得「戴綠帽子不能講,跟誰講?」楊聰財反問。除了社會壓力,男性也怕承認自己不行了,需要幫助,「那表示自己不像個男人,他說不出口,」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執行長朱建鋒觀察,「很多男人只能躲在山洞裡舔傷口。」

朱建鋒將心比心,找到既保有男性尊嚴、又能幫助他們的辦法。他找基金會出資,請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王行帶領,然後邀請十二位單親爸爸來參加「研究工作」,每週一次三小時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,出席者還可以領取車馬費。剛開始,太太外遇的單親爸爸們還不太敢說,後來熟了,才逐漸說出來,開始互相扶持,慢慢走出外遇傷痛。

老林(化名)在發現太太外遇的兩個月內就離婚,帶著兩個年幼女兒悶著頭過日子。工作、照顧孩子佔據他所有時間,進修、轉行「在夾縫中求生存」,沒有生病、難過的權利。二十年來,缺乏安全感讓他一直處於「防範未然,不可以讓意外發生」的緊張之中。直到參加單親協會,看到有些爸爸垂頭喪氣的樣子,彷彿看到從前的自己,才恍然大悟:「原來自己是個強者,拚命衝,但不知道要衝到哪裡。」

震出更成熟的世界

外遇像一場大地震,震壞原本構築的世界,卻讓更健康、更清明、更成熟的世界準備就緒。配偶外遇的情緒風暴過後,不斷問「為什麼」的人會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,重新思考婚姻。諮商心理師成蒂在成長團體中,協助女性承認最初的各種情感反應是正常的,然後接受自己、看重自己,反省自己是否期待婚姻能解決人生所有問題,學習「把伴侶從神壇上放下來,看清自己及對方,都是平凡人,」成蒂說。

遭逢外遇是生命的印記。帶著這印記的人愈來愈多,並不表示外遇帶給個人的傷痛會減輕,但是那些走出風暴、活出自己的前例,會讓還在深淵中的人看到希望。

外遇的療癒沒有時程表,每個生命故事、婚姻狀態也都不同;外遇不必然是讓人悔恨的創傷,有時它反而成為關係更親密、成熟的轉機。

沒有人希望用外遇來試煉自己的婚姻。但不論外遇敲響的是婚姻結束的警鐘或覺醒的警告,堅強走過風暴的人,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,珍惜美好的當下或過往,並且了然人生的缺憾。

外遇風暴中,如何幫助孩子?

孩子是無辜的,每個孩子都希望家庭完整,父母一方出軌,其實也背叛了孩子。父母要在自己情緒失衡的狀態下,平靜的與孩子相處,將傷害降到最低,是外遇風暴中另一門困難的功課。《親子天下》綜合專家、心理師的意見,提出四點建議:

一、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,告訴孩子真相

很多大人以為隱瞞事實可以讓孩子免於傷害,但所有的專家、心理師都提醒,「孩子比你想像中敏銳,騙也騙不了。」家裡的氣氛緊張、爸爸或媽媽沒有回家、父母的爭吵、媽媽的哭泣,都會讓孩子有不確定、不安全感,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。

所有專家都異口同聲建議,以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,告訴孩子真相。強調這不是他的錯,而是爸媽之間的問題,爸爸媽媽都還是很愛他。有時候,連大人都看不清未來,只能對孩子「強調在的東西、有的東西,」林蕙瑛提醒,要讓孩子知道他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。

二、做好情緒管理和控制

絕對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,也是專家們一致的建議,因為父母吵架對孩子影響太大了。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,父母不要遷怒,也要避免和孩子結盟,讓孩子陷入選邊站的矛盾和困擾。尤其單親家庭中,媽媽常常帶著恨意與負面情緒,孩子較容易發展成情緒、人際關係都不穩定的邊緣性人格,對孩子是一輩子的傷害。

三、如果決定分居或離婚,和另一半建立「養育子女的夥伴關係」

不把照顧孩子當成報復另一方的手段,清楚訂立、並遵守離開家庭一方的探視權,讓孩子有預期的喜悅。但是,離婚後還會有強烈的埋怨和不平情緒,大人或以沉默表達,完全避免提及離開的一方;或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情緒,都會讓孩子察覺、陷入父母的挫折中。不曾遭逢外遇但經歷過離婚的廣播人廖偉凡,在新書《爸媽,都是你把孩子搞成這樣》中坦承,離婚初期做不到基督徒的原諒信條,但嘗試「彆扭的替孩子的母親禱告」,釋放了自己,也釋放了孩子。孩子跟母親見面後,回家會很開心的談論,「因為他們覺得你不在乎、對媽媽沒有惡意了,」廖偉凡表示。

四、鼓勵孩子承認悲傷、憤怒、困惑等感覺

父母要和孩子討論目前的狀況和心情,尤其在離婚之後,每個調適階段的討論,都是一個治療過程。但是很多孩子不會主動講,林蕙瑛建議,可以等一等。她遇過一對姊妹,高中時父母離婚,兩人都各自恐懼,失去互相扶持的機會;直到大學參加遊學團,才因為想家、談到爸媽婚姻,才講到遺憾,而抱頭痛哭。

外遇導致的家庭破裂固然是一種遺憾,但成蒂指出,「大人如何復原、站起來,好好生活,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。孩子學到生命裡有創傷、痛苦,但是可以站起來,這種洞察力就是最好的禮物。」

轉載來源:親子天下網站 賓靜蓀